兖矿榆林100万吨/年煤间接制油项目配套煤矿——金鸡滩煤矿正在生产(资料照片)
从秦时上郡到明朝九边重镇之一,榆林得以名扬天下的缘由不外乎其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这片位于沙漠与黄土高原交汇处的土地上,贫穷、落后始终与之相伴而生。
然而,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代,榆林都蕴含着石破天惊的巨大能量,在上世纪80年代,这股新生的力量就是“榆林煤”的横空出世。胡耀邦曾于1985年在神府视察时说:“神木煤炭是世界第一流的煤炭,希望你们把黑色金库挖出来,把地上绿色宝库建起来。”
随着“榆林煤”首度面世,一场煤田大开发就此开启。从那时起,榆林迎来了最为辉煌的跨越发展时期,其后数十年间,榆林从一个落后地区变成了全省经济总量第二的地级市,成为世界瞩目、全国举足轻重的能化基地。其间,“榆林煤”无疑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同时,“榆林煤”在大开发中走上绿色转型之路。
得天独厚 “榆林煤”堪称“高富帅”
相较于其他煤炭“伙伴”,储量大、质量优是“榆林煤”得以从世界煤林中脱颖而出的根本所在,“榆林煤”堪称煤炭界的“高富帅”。作为煤炭资源富集区的榆林,过半国土面积地下含煤,国家规划建设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中,涉及榆林的有神东、陕北两个基地。
目前,全市煤炭探明储量占陕西省已探明储量的86%,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2%。境内分布有侏罗纪、石炭二叠纪、三叠纪三种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煤田,其中侏罗纪煤田占全市已探明煤炭资源总量的95%左右。
榆林煤炭具有“三低一高”的特点,即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有害元素氟、氯、砷含量特低,与“精煤”各项指标相当,可供煤制兰炭、煤制甲醇、煤制油、水煤浆、活性炭、气化和建筑、工业及民用,被誉为“环保煤”“洁净煤”“化工煤”。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市目前共有各类煤矿269处,形成产能4.7亿吨。2014年,煤炭产量达到3.63亿吨,同比增长4.9%,占全国煤炭产量的9.4%;外销原煤3.87亿吨,同比增长17.18%,产销率106.7%,煤炭产销量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煤炭开采及洗选行业完成产值130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3年同期的42.8%下降至2014年的38.4%,化工、电力、冶金等转化行业总产值占比由2013年同期的16.2%上升到2014年的21.3%;煤炭行业实现税收233.2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4.4%,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集资源开发与加工转化为一体,以发展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的集聚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主要支撑点、陕西新的经济增长极、全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地,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源头、“西气东输”的腹地和“西电东送”的枢纽,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个转化” 成就煤炭产业“贵族梦”
如何将“金山”一直采掘下去无疑成了榆林最大的困惑所在。对此,我市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实现煤炭的深度转化,才是避免“坐吃山空”的最佳举措。
多年来,该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战略,殚精竭虑、步步深入,一大批能化项目,尤其是一些投资超百亿元项目的建成和投产,成为推动榆林能化基地更好地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带动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大力推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资源开发的同时,着力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形成了煤电、载能、煤化工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在煤电产业上,榆林市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优先发展城市热电联产,鼓励发展煤矸石等低热值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发电,积极推动企业采用循环流化床、高效节水等先进适用技术和空冷脱硫脱硝除尘等节能减排工艺,新建常规电厂单机容量均在60万千瓦以上,电源建设结构调整和先进技术应用力度不断提高。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容量达到777万千瓦,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1378万千瓦。
向载能产业转化中,该市载能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热解(兰炭)、电石等传统煤化工领域。目前,已形成原煤—兰炭—电石、原煤—兰炭—铁合金、原煤—兰炭—煤焦油—清洁燃料油、原煤—兰炭—煤气—金属镁、原煤—兰炭—煤气—发电等综合利用型传统煤化工产业体系,载能产业正向规模化、集团化、园区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府谷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于2013年建成投产,锦界天元煤焦油加氢项目被誉为“榆林版煤制油”,去年全市完成兰炭2620万吨、电石207万吨、铁合金45万吨、金属镁39万吨。
在化工产业方面,自“十一五”以来,榆林市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一起转化的协同效应,加强与国内外大型能源集团的合作,推进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在煤制甲醇、煤制醋酸、煤盐一体化、煤油气一体化、煤制芳烃、煤制烯烃、煤制油、煤油混炼等路径上,实现了现代煤化工的大型化、规模化、产业化。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延长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中煤榆横煤炭深加工、陕西未来煤液化一期等3个现代煤化工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标志着榆林市“三个转化”战略实施和煤制烯烃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将对陕西乃至全国煤油气资源深度转化和高效利用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节能环保排头兵 “榆林兰炭”不火都难
低灰、低硫、低磷、低铝、高固定碳比、高化学活性和高比电阻率的“三高四低”特性,仅需将“榆林兰炭”的优点一一道出,就可以想见市场号召力的迅猛了。现在,“榆林兰炭”已逐步取代焦炭、无烟煤而广泛运用于铁合金、电石、钢铁冶炼和民用煤等领域。
榆林市兰炭生产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2008年,兰炭被工信部列入国家产业政策目录焦炭序列;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兰炭国标——《兰炭用煤技术条件》《兰炭产品技术条件》《兰炭产品品种及等级划分》标准。2012年国家商标总局颁发了“神木兰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该市初步形成以兰炭项目为主导的“煤—焦—电”、“煤—焦—载能工业”等多种形式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已成为上接原煤开采,下连载能、化工、电力等产业的循环经济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兰炭和涉兰企业190户,设计产能8463万吨,建成产能5552万吨。2014年生产兰炭2620万吨。
兰炭产业已成为榆林最大的煤化工产业和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逐步走出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初级阶段,进入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的新阶段。兰炭主要销往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等周边地区以及河北、山东、浙江、广州、四川、福建、贵州等地,少量出口日本、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印度、挪威等国,其中京津冀地区销量在50万吨以上,北京市房山、昌平、延庆和河北保定等地已使用兰炭型煤替代民用煤。
同时,为推进转型升级顶层设计,我市提出“用煤先取油”的煤炭利用新模式,将兰炭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打造中国能源革命示范基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低温热解为先导,发展以煤炭分级转化梯级利用为目标,打造基于煤炭热解—气化—加氢—发电一体化多联产综合利用,高转化、大循环、低成本的现代煤化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