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镁业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logo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rss订阅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煤炭

六盘水面临采煤“后遗症”治理难题

发布时间:2011-11-08 10:00:26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查看次数:

    存在采煤区沉陷、地下水污染、植被破坏等诸多后遗症,仅三大国有大矿造成的地质灾害治理就需要资金近20亿 

  贵州六盘水煤田探明储量164亿吨,素有江南煤都之美誉。上世纪60年代,伴随国家三线建设深入推进,六盘水煤炭资源得到大量开发,建市30年开采煤炭3亿吨。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六盘水在为国家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留下了采煤区沉陷、地下水污染、植被破坏等诸多后遗症,仅三大国有大矿造成的地质灾害治理就需要资金近20亿。

  过度开采留下后遗症

  通过治理,现在的情况好多了!要是以前到盘县出差,根本不敢穿白衬衣,如果早晨穿着白衬衣到盘县,晚上就会变成衬衣。六盘水市文联干部蒋某,上世纪60年代随三线建设大军来到六盘水,见证了六盘水的发展历程。蒋某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六盘水的煤炭开采达到高潮,不仅有国有大矿的正规开采,还有非法小煤窑的疯狂掠夺。满山都是黑洞洞的井口和堆得乱七八糟的煤矸石,遍地都是冒着浓烟的土法炼焦小作坊,当时的六盘水可谓面目全非千疮百孔

  六盘水被喻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上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大军来到六盘水,兴建了六枝、盘江、水城三大采矿集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六盘水煤炭开采达到顶峰,有2000多对矿井,年产量达2000万吨;进入新世纪(002280),六盘水开始整合煤矿,只留下了200多对矿井,而产量却上升到6300万吨。

  煤炭过度开采,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严重,而且还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据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六盘水的森林覆盖率曾跌至755%,水土流失面积达80%以上;空气严重污染,成为酸雨重灾区;矿井水、煤泥水直排三岔河、北盘江,严重影响长江和珠江水质;采煤区大面积沉陷,仅三大国有大矿的采煤沉陷区便达7821平方公里。

  同时,六盘水经济结构单一,以煤炭资源开发为第一支柱产业,煤炭、钢铁、电力和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成为主导产业,抗风险能力十分薄弱。由于采矿对生态、地质等方面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矿群矛盾,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这一系列后遗症,治理过程十分复杂,治理成本十分昂贵。六盘水市有关领导表示,过度开采留下的后遗症成了阻碍六盘水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大矿后遗症治理需20亿元

  这里空气好、环境好,住着十分安全,感到非常开心!日前,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退休职工罗志龙搬进了位于六盘水钟山区德坞镇明景小区的新家,一家人激动不已。

  罗志龙以前一直居住在矿区16平方米的宿舍里,由于四周煤炭采空,宿舍存在不小安全隐患。200811月,水矿集团开始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明景小区建设项目,目前部分矿工搬进了新居。

  据了解,六盘水市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涉及六枝、盘江、水城三大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规模为7821平方公里,受损住户31526113135人,受损建筑总面积达31636万平方米,还有35所学校、13所医院(卫生所)受损,330公里道路和大量供电线路、通信电路、供水排水管道等遭到破坏。该市计划用3年时间,对3个矿区采煤沉陷区进行大规模治理,总投资近10亿元。

  仅采煤沉陷区治理便需10亿元,加上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项目,治理费用将更高。据有关部门测算,仅三个国有大矿已造成的地质灾害治理费用便需20亿元,加上非国有煤矿造成的地质灾害,治理成本还将大幅上升。

  转型发展或将破茧化蝶

  据当地煤炭部门测算,六盘水境内的煤炭资源还可开采60年左右。一边是因煤炭开采留下的后遗症需要治理,一边面临资源即将枯竭。六盘水,今后将何去何从?六盘水新任市委书记王晓光提出,集约开采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进一批新兴产业。

  近年,六盘水对2475家地方煤矿进行了全面整合,淘汰了年产量9万吨以下的小矿井,只留下了200余对骨干矿井。六盘水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王成俊介绍,关停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却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1028日,本报记者在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老屋基矿采访时看到,该矿生产的原煤直接通过传送带输送到旁边的选煤厂,选煤厂洗选后的矸石、煤泥等尾矿直接输送到另一边的矸石发电厂,矸石电厂遗留的废渣被运到不远处的砖厂生产新型环保砖。同时,该矿黑漆漆的矿井水经净化后用于洗精煤,瓦斯被提前抽取用于发电。瓦斯、矿井水、洗煤水、矸石,这些被喻为安全杀手环境杀手的废物,在这里成为了一些新型企业的美食

  采访中记者发现,六盘水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废物得到循环利用,煤的产业链逐渐拉长,60年开采期产生的价值或许会成倍上升。同时,六盘水除了在字上下功夫外,还引进了风力发电、汽车制造、电子技术等新兴产业。六盘水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或许熬过这一阵,六盘水将迎来破茧化蝶的一天。

分享到: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共 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推荐
IMF警告美国债务将冲击全球金融市场

IMF警告美国债务将冲击全

IMF在其有关美国经济政策的年度报告中指出,“不利的财政结局
最新信息
关于我们  |  诚征英才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陕镁集团_陕西省镁金属电子商务中心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4093号-1

Copyright @ 2011-2016 Shaanxi e-Commerce Center of Magnesiu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