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13—2020年)》解读(五)
1产业提升工程: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引进、培植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发展,支持、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实行集约化发展,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实施品牌化战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和产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
壮大市场主体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国企、民企的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形成一批实力雄厚、运营规范、竞争力强、效益显著的大企业。
培育壮大一批中小企业。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实行股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力争再吸引一批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入驻榆林。
培育产业集群
扶持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产业发展带动能力。
弥补关键缺失环节,促进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加强企业协作和自主创新,提高集成创新和产品成套能力。
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培育煤及煤化工、煤电、盐化工、镁及铝镁合金、油气、装备、防寒服、食品、建材、现代服务10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使产业集群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形态。
实施品牌战略
培育提升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且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
形成以品牌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
2项目推进工程:建设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谋划、选择和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是建设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榆林市现代产业体系重大项目规划表》,具体包括:能源矿产采掘业、电力工业、能源化工、现代特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特色轻纺建材产业十大类380多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3000多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预计投资约5000亿元,“十三五”期间预计投资约8000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是我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
建立重大项目库
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建库、分级审核、合理排序、适时更新、滚动管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快建立榆林市重大项目库,实现从项目谋划、储备到项目竣工全过程动态管理,有效提升项目谋划、管理水平。每年在主要领域至少新包装策划50个重大项目。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
开展项目跟踪服务,实行重大项目服务承诺。
强化项目推进问责机制,明确责任主体,严格考核奖惩。
建立重大项目退出制度,启动新建项目准入合同制管理,推行在榆投资企业信用评估体制。
3科技创新工程: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是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引擎,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建立以市场和企业为主体、以服务平台为支撑、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方向、以科技人才为动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
培育创新主体
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支持企业集团建设研发机构。
设立企业科研基金,对大中型企业按照总产值5%的比例提留研发基金,实行企业自有、政府监管。
在对大型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时,明确要求成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
积极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搭建创新平台
推进榆林高新区科技孵化基地建设。
在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农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科研中心,支持建设一批中试基地。
加强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和技术市场建设。
攻克关键技术
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突破技术瓶颈,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开展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进工作。
积极开发热电气焦油多联产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技术,研发末煤制焦、兰炭发电等兰炭产业新工艺。
加快红枣防裂果、野樱桃及沙棘生物质提取、主要作物新型种植技术、林下资源开发等关键技术攻坚。
加大人才培养
贯彻实施《榆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优化人才吸引环境,建设一支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高技能的一线生产人才和后备人才,集聚一批地方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开拓创新的企业领军人才。
4城镇带动工程:现代产业发展的主要保障
城镇是现代产业的主要载体,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服务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主要保障。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加快榆横一体化进程,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打造新区充满时代感、老城蕴含历史感的百万人口特色区域中心城市,把榆林中心城区打造成独具特色的“能源新都、产业新城、大漠绿城、文化名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建设宜居宜业的陕甘宁蒙晋接壤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推进神木、靖边撤县设市和横山、佳县撤县设区。
打造区域性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特色名镇。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工业化催生城镇化,以信息化促进城镇化。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以产业园区建设拉动城镇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