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8小时内的股票抛售唤起了人们对2008年金融危机初起时的记忆。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从历史性的高位开始下跌,自然资源类股票的大幅下滑反映出市场上的巨大恐慌。这一轮大宗商品的上涨是否结束了?与之而来的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跌?
周五上午布伦特原油的成交价约每桶105美元左右,相比利比亚冲突开始时的峰值125美元每桶,石油真算是急剧下跌。铜和其他基本金属也下跌了,但其现价仍高于去年同期。农产品价格也有所下降,但对供应短缺的担忧仍支持着农产品价格保持在高位。散装大宗商品是个例外,铁矿石和动力煤的价格都呈上升趋势。
商品市场的涨势结束了吗?基本面看上去仍然强劲,但经济前景正在迅速恶化,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石油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过去的两个月里,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需求大幅下降,而中国的消费增长放缓,并在今年6月的触及新低。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去年全球石油的需求年均每天280万桶,在今年第二季度放缓到了每天70万桶。在今年1月至3月之间这一数字是每天220万桶。经济放缓的背后因素似乎正是油价在100美元以上的影响以及疲弱的经济增长。
仅仅几个月前还预测2011年全年石油消费平均在每天150万—170万桶的石油分析师们现在都将这一数字下调到了每天100万—110万桶,然而情况可能会更糟糕。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动用库存,暂时消减表观消费的增长。
然而,一间石油和矿业企业的高管却表示说,没有什么迹象表明中国的经济有明显放缓,整体大宗商品的需求依然强劲。该公司相信大宗商品的前景很好。
成本的上涨意味着他们的利润在过去两年中受到挤压。对一些开矿者而言,澳大利亚的劳工成本在过去两年间增加了40%。因此,如果价格继续下跌,其盈利能力所遭受的损失将比它在2008年所遭受的更大。从中期来看,因为供给的较早削减,生产成本的上升也意味着大宗商品的价格可以在更高水平获得支撑。对这位世界上最大自然资源集团的CEO而言,中期是一段相当长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