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科院日前公布的《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4)》中,榆林市榆阳区一举拿下了两个“百强区”——“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区”(简称“科学发展百强区”)、“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简称“投资潜力百强区”),并分别位居全国第97名、第83名,成为陕西唯一跻身全国“双百强”的市辖区。
据介绍,此次百强区评价体系立足践行科学发展观,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两大方面四个指标评价市辖区的综合实力,从规模效应和市场需求两大方面五个指标评价市辖区的投资潜力。全国共有632个含乡镇的市辖区参与评价。
榆阳,何以能成为全国“双百强”市辖区?其背后有哪些发展经验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变招商为“选”商
绿色低碳支撑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三期叠加”的严峻形势,榆阳也不例外。即使如此,榆阳的大多数经济指标依然向好。今年1—6月份,榆阳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项指标位居榆林市第一,经济总量、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三项指标位居全市第二。其中GDP实现207亿元,同比增长12.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3.3亿元,增长1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亿元,增长5.3%。
“正是因为科学的招商引资观,才使得榆阳处于持续增长期。”榆阳区委书记苗丰告诉记者,发展经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个进程中,榆阳坚持新型工业化理念,严把项目环境效益关,变招商为“选”商,积极支持发展清洁能源、环保节能项目,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走进陕汽榆林东方新能源专用汽车公司,一条条汽车底盘生产线上,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整车装配。“开一辆天然气重卡,相当于种了57棵树。”公司负责人苟海成指着一辆重型卡车自豪地说,“今年,公司已经为陕西省北煤南运项目提供了100辆天然气重卡汽车,有力地推动了煤炭绿色运输通道的开通”。
前不久,大华能源在黄梁工业集中区投资2.2亿元建设60万吨改性甲醇项目。目前,一期30万吨生产线已经建成,每年可将2万吨泔水油、地沟油与甲醇合成反应,制成10万吨113号汽油、20万吨-25号柴油,年产值可达21亿元。
西北化工循环经济多联产项目是榆阳的明星项目之一。“我们把200万吨洗煤、60万吨焦化、30万吨白灰、4×15兆瓦发电、30万吨电石五个项目组合在一起,实现了由煤到电石整条产业链的循环生产和对资源的‘吃干榨尽’。每年产值可达9亿元,税收近亿元。”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上述三家企业只是榆阳发展“科技环保、工艺先进、产品附加值高”的现代工业的缩影。这样的企业在榆阳共有20多家。他们的进驻,已经成为榆阳经济逆势上扬的重要支撑。
加大扶持力度
民营经济发展逆势飞扬
榆阳区区长贺利贵说,民营经济是榆阳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所在,是推动富裕、和谐、美丽、幸福新榆阳建设的重要力量。去年以来,榆阳加快构建以八大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出台10条稳增长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民营企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为“稳增长、调结构、增活力、惠民生、促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今年上半年公司每用1度电,政府就给4分钱奖励,仅这一项,每个月就能节省12万元成本,盈利空间大大提升,销售业绩不断创下新高。”榆林蒙西水泥有限公司质量技术安全环保部部长苗飞明难掩激动。
给予载能企业每度4分钱的用电奖励,只是榆阳区促进企业平稳发展的扶持政策之一。记者了解到,为帮助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榆阳区专门安排了5000万元助保贷铺底资金、500万元中小企业扶持专项资金、5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贷款贴息扶持资金,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减免煤炭兰炭价调基金、实施税费优惠和促销奖励等,扶持和帮助企业促生产、拓市场、提效益、渡难关。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榆林全市的三分之一,全区5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7亿元。
为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7月10日,榆阳区委、区政府还组织召开了银企对接会,29家企业与15家银行签订12.54亿元的贷款协议,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难题。
这仅是榆阳在经济下行形势下,全力服务企业、优化发展环境的一个缩影。仅上半年,榆阳就先后6次召开经济运行、重点项目、财税征收方面的分析会、调度会、推进会,有效推动了经济平稳运行。此外,榆阳还组建了由几大班子领导带队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督查组,深入园区、企业、项目和部门、乡镇开展督查督办,促进重点工作顺利开展。
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帮扶,今年上半年,榆阳工业经济稳步增长,部分主要工业产品产能充分释放。铝锭产量达到31.1万吨,同比增长242%,较去年同期增加产值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08.8亿元,增长19.4%,实现工业增加值115.5亿元,占GDP的55%。
落实两个80%
改善民生成最大政绩
鼓起钱袋子、住进暖心房、教育不烦忧、看病有保障……2014年的榆阳,一个个政府与百姓的民生“约定”将陆续兑现。
“把事业放在头上,把百姓放在心上,保障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这是榆阳区委、区政府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共识。今年,榆阳区在加大“四位一体”财税监管力度确保应收尽收的同时,加大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力度,确保一般性支出下降5%。优化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今年来,全区认真落实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两个80%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全面促进民生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说起钱袋子,榆阳百姓很是自豪。去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069元和11331元,增长率位居全市第一。今年,这两项收入将分别增长13.5%和14.7%,达到33000元和13000元。全区百姓的腰包更鼓了。
今年以来,榆阳民生工程快速推进。教育方面,加快推进省级教育强区创建工作,力争2015年通过验收。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城区校建任务,启动职教中心迁建和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推进榆林一中名校创建工程,建成特殊教育学校等两所省级示范学校。卫生方面,建成投用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加快星元医院改扩建项目建设。探索组建医疗集团,加快人民医院托管步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住房方面。启动3000套一期限价房建设,配租园区4578套公租房,完成500户农村危房改造。
与此同时,榆阳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启动电视制作传输基地项目。建成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与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新增就业岗位258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4.5万人。
北治沙南治土
生态建设绘出壮美画卷
日前,为期一个月的“2014?大美榆阳?杏树红叶文化旅游月”掀起旅游小高潮。数以万计的游客或驱车或步行,徜徉于长城内外独特壮美的自然景色中,体味塞上榆阳浑厚淳朴意韵深远的黄土文化,赏南山红叶,观大漠风光,看草地赛马,游森林公园……
这一切,得益于榆阳数十年持之以恒坚持北治沙、南治土的建设,使生态状况实现了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逆转的历史性转变。
继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字号”林业重点工程后,2012年以来,榆阳又相继启动实施了三年植绿大行动、三个亿元绿化、三大林果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治理荒沙三年行动、京津风沙治理二期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使榆阳成为全国沙区唯一向良性发展发生逆转的地方,全区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大为改善,绿色已成为榆阳大地的主色调。
在生态建设中,榆阳着力建设“民生林业”。2013年起,全区在三年内投入2亿元集中扶持大扁杏、长柄扁桃、沙棘三大林果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生态增量、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南部丘陵沟壑区12个乡镇实施了大扁杏“15821”工程,即建成1条百公里杏产业示范带、5个万亩乡、8个丰产园、20个样板村和100个科技户。在北部风沙草滩区的12个乡镇,采取飞播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的办法,建成优质牧草基地165万亩、采种基地50万亩,每年可生产各类林木种子120万斤。此外,通过举办各类旅游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榆阳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与此同时,榆阳区以被确定为全省十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为契机,实行集体林权改革,实现了“山(沙)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如今,“看好自家山(沙)、管好自家林”,这已经成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认识,植树造林也由“要我造”变为“我要造”,生态建设在榆阳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