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中,综合参与调查机构对当前宏观经济及其政策趋势的观点与预期,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有两个方面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第一,投资需求增长显著放缓,导致经济增速难以摆脱下行风险,而目前“定向调控政策”的短期效应较弱。市场分析人士据此预期,四季度国家有可能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放松力度,支持短期经济的回稳与向上。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60%参与调查的机构认为,预测2014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为7.28%,比三季度的预测数7.27%略有上升。这一判断的基本理由是,认为今年以来“定向调控政策”的短期效应不太稳定,为了实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国家有可能加大放松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事实上,2014年以来,季度GDP增长曲线基本围绕去年四季度GDP增长回落的平台整理上下波动,尽管经济刺激的短期效应阻止了经济继续下滑,但也缺乏足够的动力促使经济的稳步回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投资需求增速的显著下降。数据显示,2012年1-12月、2013年1-12月、2014年1-6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同比增长分别为20.6%、19.6%和17.3%。另外,1-7月和1-8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分别为17%和16.5%,环比分别回落0.3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其中,引发投资需求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持续小幅放缓外,目前制造业投资增速也在逐步放缓(这个现象值得引起关注),导致短期内投资需求的收缩压力有增无减。
同时,基建投资替代房地产投资的短期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而房地产投资增速继续下滑,这一影响目前已经波及制造业投资的收缩上,短期内投资需求难以复苏和与回升。鉴于消费需求增长相对平稳,未来净出口需求要好于预期,投资需求的显著放缓,正成为当前影响中国经济回稳与回升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实现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7.5%,关键是要通过刺激投资增速的明显回升,进而提升经济增速。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实质性地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短期内实现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明显回升,这预示着目前宏观经济政策面临需要更加灵活性的调整压力。从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有50%的受访调查机构预期,未来一个季度央行有可能采取降息而不是原来“定向降准”的政策措施。同时,从能否实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的压力来看,以往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效果并不显著,显示当前只有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放松力度,才能抓住最后一个季度的宝贵时间,实现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反复博弈,最终可能以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而适时调整的结果而结束。这恰恰显示了当前中国经济仍然没有摆脱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这值得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
第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经济增长目标是否会淡出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视野,这个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所有参与调查的受访机构对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判断预测中,40%的受访机构认为影响比较大,30%的受访机构认为影响一般,还有30%的受访机构认为影响不大。
事实上,2014年以来,实现年度经济增长7.5%目标,已经成为困扰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因素。因为,围绕着经济增长目标能否实现,已成为市场预测宏观经济及其政策变化的基本依据。 例如,8月末M2余额已达119.75万亿元, 这使得中国必须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即实现总量稳定的同时要进行结构性调控,或言“定向调控”,其实际政策就是“定向降准”。尽管对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本身并无太大的异议,但随着季度GDP增长曲线在7.5%水平下面徘徊,又鉴于M2同比增长速度不断地回落,市场呼吁国家应当尽快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放松货币政策,其核心是再次通过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按照这一逻辑推理,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定向调控”也应当随之发生变化。由于实现年度经济增长可能有点压力,这是导致市场预期宏观经济政策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因此,要摆脱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被动性与不稳定性,有必要放宽年度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波动区间,这有利于增强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也有利于优化宏观经济管理。市场预期,未来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共识——放弃盯住年度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转为盯住年度经济增长的区间目标。 一旦年度经济增长的盯住目标发生切换,将可能改变目前宏观经济研究的线性思路与方法,减轻来自市场施加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外部压力。由此,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也将更具有弹性,更具有可操作的较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