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创6个季度来新低,有关专家认为——经济虽承压 “刺激”没必要
7.4%,牵动人心的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16日公之于众。这一速度的确是6个季度来的新低,但与上季度相比降幅只有0.3个百分点。从开局增速中能看出怎样的中国经济走势,宏观政策又将如何应对?
“化解”任务带来下行压力
虽然一季度经济运行开局平稳,但一些数据发出下行压力和风险凸显的警示。
统计显示,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7.6%,比去年同期回落了3.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0%,回落0.4个百分点;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则是同比下降了3.4%。房地产市场销售继续下滑,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8%,商品房销售额下降5.2%。
随着经济增速下台阶,一些过去长期存在的问题集中暴露。长期研究宏观经济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两大“化解”任务:化解一些重要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这必然对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乃至经济增长带来下行压力。
“当前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明显,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调整迹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入还债高峰,化解产能过剩面临下岗失业难题,而这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交织提醒我们,要警惕财政金融风险。”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说。
货币政策审慎发力
经济增长一放缓,要求政策放松的声音多了起来。特别是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1%,已低于13%的年度目标。不少观点认为,这给未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需求。
出于对短期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近期有关中国可能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讨论此起彼伏。野村证券最新发布的报告就预测,中国可能在5月底或6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
不过,多数人认为,短期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必要性不大,央行[微博]更可能持观望的态度。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货币政策面临放松的压力,但政策放松的力度要视经济增速下滑的幅度而定。一季度GDP增速仅是小幅低于7.5%的既定目标,预计货币政策将仅限于微调,可能将以放松信贷窗口指导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主。
“只要公开市场操作能够解决流动性问题,央行不一定用降准这一工具。降息更没有必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
近几个月包括隔夜市场利率在内的短端利率下行已经反映货币政策的意图。“央行没有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说明当前的货币政策取向比较谨慎,没有采取大力度的货币放松,但短期利率根本上掌握在央行手中,其下降反映政策微调。”彭文生分析说。
分析人士指出,我国当前仍处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防范信贷过度扩张造成的金融风险也是货币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经济数据显示总需求扩张乏力,经济增速和通胀显著低于去年四季度;同时,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下滑,银行为规避风险主动压缩房贷。在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回落的背景下,央行的政策压力正在加大。
财政政策已经出手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为解决经济增长担忧,中国的财政政策应该先于货币政策出手。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图较为明显。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保持铁路投资稳定增长、加快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被认为是一种“微刺激”。
诺亚财富集团研究员徐嘉俊表示:“从近期引发热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小微企业减税等措施均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已经出手,未来还将陆续跟进,重点涉及保障房及基建投资领域。”
从目前情况看,财政政策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大。统计显示,今年1至2月全国财政支出1.7万亿元,同比增长6%。而同期财政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两者对比,财政支出的节奏有些滞后。
业内人士认为,财政政策的主要发力点是“稳投资”。值得关注的是,政府不再采取简单释放流动性的方式为投资提供资金支持,而是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以专项债券、财政补贴、设立基金、引入民资等多种方式进行。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这些定向支持的措施能有效避免“稳投资”对结构调整产生的负面影响,达到短期稳定增长、长期兼顾转型的政策效果。
大规模刺激政策会否再现
面对承压前行的中国经济,是否会再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焦点。
“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我们已经确定的方针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能够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一周前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表态。
“就目前经济形势看,确实没有必要出台刺激政策。”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看来,经济增速逐季放缓,与国家调结构的主动调控有关,增速放缓有一定合理性,也反映出经济健康成长的一面。
蔡进引述数据说,从产业结构看,经济减速主要源于一些产能过剩、能耗以及污染比较大的原材料工业。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工业增加值数据进行的评估,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下降幅度较大,而其他一些行业比如机械、汽车、医药等依然增长好。
“只要保证较为平稳的就业,经济形势不出现大的波动,没有必要拘泥于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一定要在某个数值以上。”蔡进说,确实应该关注经济下行压力,但不必单纯从速度看中国是不是稳增长,“既要看到速度,也要看到质量,两方面要结合起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