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委主任郭培才就榆林现代产业体系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2014年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年,《榆林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的出台明确了我市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为全市制定产业政策、实施项目和优化产业布局提供了依据。3月7日,记者就现代产业体系相关问题专访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郭培才。
记者:《榆林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已由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请问为什么要出台这样的一个规划?
郭培才:我想这个问题要从规划的背景、过程和重大意义三个方面来谈谈。
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成为陕西发展的重要一极。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为了主动应对产能过剩、结构失衡和需求不足等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跨越资源陷阱,破解水、土地、环境容量、生态环境等瓶颈制约,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2011年,按照市上要求,我委牵头编制全市产业发展规划,从榆林科学发展的角度,以资源环境可承载为前提,谋划产业发展路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科学确定产业规模、合理布局重大项目。
为此,我们先后与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8个国内相关领域知名规划院、咨询公司、研究机构进行了全面交流和沟通,经过广泛比选,最终确定委托中咨公司编制《榆林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及配套的煤炭及转化利用、盐及盐化工、有色金属、战略性新兴产业等10个专题研究,2012年形成了《榆林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经讨论研究和反复修改后,2013年与《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经市委、市政府研究一并印发执行。
规划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市委书记胡志强不仅亲自动员,还多次听取规划相关情况,并作重要指示;市长陆治原对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发展目标等核心内容提出重要意见和要求;常务副市长高中印以及时任副市长毛中胜多次亲自与中咨公司座谈、对接,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各县区、部门、园区、企业先后多次提供各类资料达50余万字。《规划》的形成过程,是汇集各方智慧、广泛凝聚共识的过程,是深刻把握榆林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路径和方向、目标和定位的过程,是共同绘制蓝图、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构建榆林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有利于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有利于加快主动转型,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国家一系列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也是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支持榆林持续发展“新27条”政策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我市持续发展、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记者:作为规划编制的牵头部门负责人,你认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郭培才:针对榆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现状,总结起来,我认为核心就是三个方面。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我们在发展中应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提质增效”总基调,深入实施“创新引领、主动转型”战略,创新“高转化、大循环”产业融合模式,保持经济合理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力争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66∶30,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4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10%,GDP实现9000亿元,奋斗目标1万亿元。
二是建设八大产业基地。根据当代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我们要着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西规模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基地、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能源金三角装备产业基地、西部特色轻纺产业基地、全国知名的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业基地。
三是建设十大主体产业。围绕榆林现代产业体系的定位和目标,结合各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有序、分层次推进十大主体产业建设:做大煤油气等能源矿产采掘基础产业,做强煤、盐等化工主导产业,做优煤电转化增效产业,壮大有色金属加工、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接续产业,改造升级特色轻纺、建材等传统产业,扶持现代特色农业,培育文化旅游新经济产业,全面提升现代服务支撑产业。
记者:组织实施好这个规划的关键环节有哪些?
郭培才:作为项目审批和管理的宏观经济部门,发改委将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准确把握发展原则。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好“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关联互动、融合发展,优化布局、集聚发展,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招商引资、开放发展,区域协调、特色发展”七个原则,努力实现产业快速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
二是着力强化八项措施。针对我市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任务,做好“产业提升、项目推进、科技创新、城镇带动、生态文明、要素保障、招商促进、政策支撑”八项措施。
三是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认真研究总体规划中的380多个重大项目;完善重大项目库,紧盯中省投资方向,参考《榆林市重点鼓励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加快项目前期研究,特别是要谋划一批事关全市转型发展的高端化工项目,做好重大项目的储备工作;继续巩固实施“五个一”工作机制和“四位一体”项目包抓体系,做好项目推进协调服务,强势推进超百亿元重大能化项目建设;用足用好中省政策,加强沟通衔接,力争我市能源化工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尽快获得中省路条或审批,积极争取把我市重点项目列入国家或省重点项目的大盘子;优化项目布局,强力推进11个县城、125个重点镇、规划的61个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促进各区域错位、互补、配套、融合发展,使十大产业在城镇化水平较好、较快的区域集聚。
四是努力当好参谋助手。发改委要全面做好贯彻落实,认真学习规划并加强宣传,使规划成为发改部门产业政策实施、项目审批、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抓好规划落实,及时掌握实施动态,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出政策建议;协调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加大构建供水和防洪保障体系、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用地保障体系的综合协调力度,切实缓解我市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夯实责任,配合好、服务好、协调好县区、园区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把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人,同时完成好自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