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的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搭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顺风车,在过去的10多年里,悄然成长,迅速成长为一支新型而强大的力量,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实力,日益显现强劲活力与深厚潜力。
今天,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制造业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榆林市民企在一股寒潮的“倒逼机制”下,能不能继续迈上一个新台阶?如何通过产业转型与升级来突破困境,实现华丽转身?
背景:异军突起做贡献
中央提出,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活跃和繁荣市场经济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榆林市政府也连续发布了《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减免了企业有关税费,简化了行政审批等,并将我市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增至3000万元,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府谷县成为我市首个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
2013年,榆林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107.4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9%,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问题:参差不齐阻发展
目前,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越来越好,但是受经济走低等大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确实面临很多困难。其中,成本涨、税费重、融资难,是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普遍面临的三大难题。
榆林市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升高,是近年来所有企业面临的现实环境。但是,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少、技术水平低,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占企业支出比重较大,即使面对同样的经营环境,与大型企业相比,其消化生产经营成本升高的能力显得非常脆弱。
“银行信贷基本覆盖大型企业的中型企业,而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大多数无缘银行信贷,或有的被迫绕弯,个贷企用,大量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解决燃眉之急,借款利率高,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对于小型微型企业而言,不贷款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但是高利率贷款又让企业难以承担,企业常常处于两难境地。”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奥胜功说。
除了这些外部环境的困扰,许多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中也存在许多缺陷,比如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单一、布局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家族式经营等,这些问题成为限制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部阻力。
“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事资源型产业的较多、科技类产业的较少,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而家族式的、作坊式的小企业占据了榆林民营企业的绝大部分,除工业(经济)企业特别是食品、药品企业相对规范外,相当一部分其他企业没有长远规划、定位等,制约了中小企业规模化发展。”奥胜功说。
支招:多管齐下破难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缓解融资难问题,必须多管齐下。首先要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树立‘草根企业’需要‘草根金融’的理念。”奥胜功说。
针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缺乏抵押品、信用担保信誉较低等问题,奥胜功认为,银行可以适时创建小型微型企业征信机制,整合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企业信用记录,加强信用管理,规避信用风险。
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困境上,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非常必要。更主要的是政府领导要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思路,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搞治理而非管理,少干扰、多扶持,行政放权,简化手续,让民营经济进入更多领域,打破部门准入门槛。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缺少有别于大型企业的差异化服务,难以满足中小企业以“短、小、频、急”为主要特点的融资需求,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偏高。现在许多地区都建立了地区银行,像鄂尔多斯银行、西安银行等,我们政府也可以支持、引导成立榆林本地区银行,激活民间资本,引导民间资本阳光发展,吸收了存款后,向本地民营经济发放贷款,引导银行大力支持本地区经济发展。
技术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神木县实行政府买单、企业用人的“白领派遣”工程,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或见习的做法值得借鉴。从2008年开始,神木县实行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或见习计划,将大学生吸引到民营企业就业,到基层接受锻炼,一方面解决民营企业用人难的现状,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现在,榆林不少中小企业都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但老板的见解和能力是有限的,老板不是最英明的。要从个人决策走向董事会决策,有独立董事可以帮你减少决策中的失误。人才培养与引进是我市中小企业当前及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而处在转型升级阶段的民营企业,更多的是需要高素质人才来带领企业跨越发展。对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引进高科技管理人才,积极发扬榆林精神、榆商文化。”奥胜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