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榆林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民营企业功不可没。受全国经济下行影响,榆林市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积极为民企排忧解难,使2013年完美收官,实现预定目标。
民营经济要发展,政府不是旁观者。各级党委、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帮扶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不仅为民营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还使企业家们增强了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也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去年受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导致榆林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集中爆发,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最紧迫的问题。然而,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2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1%,仍实现了较好增长。
重压之下民营经济何以支撑起全市发展的近半壁江山?探究缘由,如人所说:“民营经济发展顺境时看自身,困境就得看政府”,正是各级政府频出的调控妙手,才让榆林市民营经济在秋意瑟瑟中迎来难得的“暖冬”。
创新转型企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2013年,面对水泥行业市场低迷,盈利整体大幅下滑的现状,北元集团下属水泥有限公司能逆势而起凭借的是创新转型,负责人李世强说:“去年我们每季度都会对生产中的创新活动评比一次,共实施生产系统改革60项,获国家专利6项,水泥生产成本较前年降低41.46元,利润空间得到释放,促进企业在发展困境中寻找到了突破口,实现了持续发展。”
诸如北元集团这样依靠科技创新走出新路的在榆林市绝非孤例。4月份,榆林市以府谷被确定为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实行倒逼机制,推进关、停、并、转,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关小上大”措施,腾出了环境容量。
榆林市每年还安排1000万元科技创新基金,用以扶持引导非公企业创新,还组织实施兰炭、金属镁产业链升级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陕西恒源公司、府谷镁业集团等一批示范企业将上游废料变为下游原料,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企业轻装上阵打下坚实基础。
直面企业困局全力拓宽融资渠道
部分民营企业家往往对于市场的认识有限,投资之后,一旦市场行情有变,由于已是全力投资,后续资金无法保证,加之融资渠道过于偏小,不少企业开始力不从心,开始走下坡路甚至一蹶不振。
为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榆林市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深化银企对接,支持企业多方面融资。去年,市上设立2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省上支持榆林发展提供1亿元的民营经济发展配套资金,缓解了融资困难。7月份,榆林市召开银企对接会,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50.5亿元;10月份,榆林市在西安举办银企对接恳谈会,为民营企业和省级金融机构搭建合作平台,榆林市民营企业与省级金融机构达成授信意向100亿元。
榆林市还先后提高市级专项资金额度,建成中小企业项目库,使7个企业类项目获得380万元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全年共有36个中小企业项目、7个工业集中区项目得到省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1550万元;全市73户新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获得省上以奖代补资金584万元;榆林市光大枣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得省上工业企业新增产能项目流动资金贷款贴息66万元。
此外,市政府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由每年1000万元提高至3000万元,进一步加大对全市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带动。市中小企业局评审确定小微企业、技改、服务体系类共171个项目进行扶持,落实资金3000万元。
打造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
以去年8月成立的“榆林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依托,榆林市实实在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目前,中心有融资担保、小额贷款、人才培训、科技创新、法律服务、财务咨询等各类有实力的专业机构入驻大厅,聘请了2位专家顾问进行业务指导,组织编印了《榆林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百问百答》。
平台还多方组织辅导资源,与本市和省内外知名专家、社会性服务机构建立创业辅导协作关系,为600多户中小企业提供具体辅导服务,对80户小微专业户进行了合作经营种养业、经营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创业辅导。为榆林市中赢文化广场招商文化定位及启动仪式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包装服务;为榆林信天游文化产业公司拍摄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国信天游》进行整体包装服务;为榆林普惠集团服务项目“酒厂开放日”活动提供策划服务,并成立“非公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及时受理企业投诉,维护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