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自古以来,河套地区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适于作物生长,被称为“塞外米粮川”。而河套地区在世界大江大河里堪称绝无仅有的地形,便利了当时文化的传播,也成就了著名的河套文明。
如今,《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准后,加之已经批准和正式编制的《“三西两东”区域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宁鄂榆能源金三角规划》,四个国家级区域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基本覆盖历史上美丽富饶的河套地区,将构筑新时代“大河套”的繁荣与文明。
历史机遇
2010年国家进入西部大开发的第二个十年。第二个十年的主要任务包括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而《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就是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
早在2010年中央1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经济发展”,当时文件中并没有将榆林市列入规划范围。
而经济区的初步定位,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区,也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同时,在这个经济区内,能源化工行业是区域的主导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治理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地区经济转型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等等。
“得知这一消息后,省上组织人员进行分析,从该经济区的定位,加上地理位置的因素,缺少了榆林市是不完整的。”省发改委一工作人员回忆。
但是,当时2010年中央11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呼包银经济区,想争取增添榆林市纳入这一规划范围,困难可想而知。
对于陕西来讲,榆林市能进入这一国家层面的规划,那将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无论如何也得积极争取。顾不上多想,省上立即组织省发改委和榆林市相关人员准备充分材料,向国家发改委西部司作了多次汇报。
“多次汇报之后,西部司也同意我们的观点,榆林市的确与呼包银有许多相似的发展问题。并且,在国家发改委办公会上讨论是否增加榆林市进入此规划之前,我们加班加点把汇报材料又一次细化,最终将榆林市纳入了规划范围。”榆林市发改委一负责人长出了一口气。
随后,国家启动了呼包银榆经济区规划的编制工作。
蓄势待发
事实上,近几年,榆林的发展轨迹按照《榆林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战略,其发展轨迹与呼包银榆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一致的,并且榆林市已经初步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取得成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并且从发展势头来看,榆林将逐步成为陕西经济第二极。
具体来说,榆林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经济总量跃居西部地级市第三位;县域经济发展强劲,神木、靖边、府谷先后跻身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彻底消灭了无电村,55%的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167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和2万多户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全市50.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城乡区域互动并进,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三个副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稳步推进,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小城镇迅速壮大。
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持续改善。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和青银、包茂高速榆林段建成通车,榆阳
“在国家区域规划实施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榆林凭借自身发展基础,将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全国的发展地位必将全面上升。”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说,作为陕甘宁经济区的龙头会持续跨越发展,其经济总量逼近西安。
但凡经济圈,总需要有一两个“领头羊”发挥核心辐射作用。而榆林市发展现状已经为其在呼包银榆经济区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这一思路也与此后获准的《规划》中对呼包银榆城市群提出,榆林要依托资源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升级,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相呼应。
规划引领
“对于榆林市来说,有了‘国字’的牌子,才有资格申请国家级项目,并且,国家对榆林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应该也会加大的。”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
这次《规划》将榆林市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商贸物流中心,现代特色农业基地。进一步明确要将陕北打造成国家的煤炭基地、油气基地、电源基地、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榆林发展以金属镁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及其深加工产业,推进西部装备制造业向榆林集聚和发展。
与此同时,《规划》还为榆林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提出“支持经济区内现有陆港、空港的建设,完善其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内陆开放中的作用;支持经济区内符合条件的地方按程序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把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银川市和榆林市打造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而这一规划目标恰恰与榆林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未来五年的战略定位:榆林将建成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极和面向大关中、牵手陕甘宁、辐射大西北、连接环渤海的中国内陆开放开发战略新高地不谋而合。
“内地开放型经济高地,这是此次规划中对榆林发展定位的一大亮点。”张宝通说,这其实也是为榆林的能源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榆林一个市受益四个国家级规划,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并且每个规划的侧重点不一样。比如《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侧重于对能源化工资源进行整合,《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侧重于对老区的支持,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都确保榆林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再次提速。”省发改委一负责人说。
从概念到落地,《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助推榆林迈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