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楚明,中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分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委员会委员,《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编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镁合金分会理事,中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变形镁合金研究中心主任。获国防发明专利6项、国家发明专利32项,创建新型变形镁合金国家牌号3个,建立航天用变形镁合金国家军用标准1项。
作为恢复高考后被录取的第一批大学生,刘楚明内心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烙印。读书为求知,求知为报国,是其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求学和科研的道路上,他历经艰难却从未放弃,学习理论,此之谓读万卷书;注重实践,此之谓行万里路。2018年初,苦心研究十八年的刘楚明团队成功转让变形镁合金专利,为航天国防事业作出绵薄贡献。
学习理论,他孜孜以求
作为恢复高考后被录取的第一批大学生,刘楚明内心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烙印。读书为求知,求知为报国,是其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求学和科研的道路上,他历经艰难却从未放弃,学习理论,此之谓读万卷书;注重实践,此之谓行万里路。2018年初,苦心研究18年的刘楚明团队成功转让变形镁合金专利,为航天国防事业作出贡献。
1977年恢复高考。在那个依旧处于计划经济的时代,17岁的刘楚明攥着33斤粮票迈进了东北大学的校门。“吃都吃不饱,更不要提什么肉香了。”谈起当年,他滔滔不绝。许多修缮未完的建筑物里突然涌进天南海北的新生,管道楼层漏水便成了常态,以至于同学之间心照不宣的斗嘴话变成了“上厕所记得打伞”。上楼层的积水洇湿了下楼层的墙壁,围拢而坐的教室里却鲜有几张像样的桌椅。即便如此,破旧坑洼的长廊同样回荡着清亮的读书声,生锈铁窗也夜夜倒映着他伏案研学的肩膀。东北大学本科4年,刘楚明的专业平均分高达91,位列年级前茅。
本科毕业,刘楚明服从国家分配前往冶金部冷水江冶金机械厂从事钢铁和有色金属熔炼、铸造及热处理等技术工作。虽然已经能够利用本科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但他心中一直埋藏着读研深造的想法。“读研究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出发点也很简单——读书越多,学历越高,出国的可能性就越大,能够学到的先进知识也就越多。”刘楚明接着说道,“学到知识就能更好地建设国家。”出于这样的求学热忱和报国情怀,工作了两年多的刘楚明决定辞职读研深造。
单位领导自然不愿放掉这个有能力又年轻的大学生,便提出一次机会不成功就专心工作的条件。这样的压力反倒成了刘楚明努力备考的动力。为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他常常白天在工厂里加班,晚上挤出时间来读书补习。体力不支,精疲力竭时就想想自己选择的目标。1984年,刘楚明如愿考上了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系铸造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已经离开校园两年多的他,比当时大部分本科毕业生成绩还要好。
1998年,刘楚明回到家乡,担任中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教研室主任。教学期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期间,刘楚明主攻铝合金研究。21世纪初的铝合金研究在国内十分火热,且中南大学在此领域研究处于前沿,刘楚明作为这个领域的掘进者却悄然退出,转而研究当时并不为人熟知且相关理论都不太成熟的镁合金,而这一研究持续18年。“镁合金密度小,更具有国防战略价值。”原来,他始终未曾忘却年少时学成建设国家的目标。
投身实践,他南北奔波
科研的道路上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还远远不够,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刚起步的科研项目都会面对经费不足的窘境,刘楚明也不例外。为寻找经费,他曾在绿皮火车上站了20多个小时,望着窗外的天空由灰到白,由白到黑,每每到达北京时已是深夜。租住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室也没有阻却他研究的热情。就这样,刘楚明的镁合金事业在南北颠簸中顽强起步了。“那时,一炉原材料的成本就高达10余万元啊!”可做项目工程实验常常会有失败的时候,看着上吨的试验材料一批一批报废,刘楚明说自己当时真是欲哭无泪,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不断失败,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每个通宵达旦后宽慰失落的学生和工人,继续准备下一次的实验。
冬天河南零下十几度的工地周围已是一片银装素裹,南去的燕早已销声匿迹。可刘楚明不畏严寒,为等待实验结果在工地上烤着火炉取暖,一呆就是一个晚上。坚守第一线从未缺席。夏天长沙高达三十八九度的气温闷得人喘不过气来,刘楚明从早到晚在现场搬运、测试样件加工温度,记录一个个原始试验数据,厚厚的工作服也挡不住高达五百多度样件的热浪,走出实验室时早已浑身湿透。整个夏天都埋头于工件测试的刘楚明,在工件成品出炉时往工作群里发了张合照。照片里的他,豆大的汗珠流过被熏黑的脸颊,却盖不住脸上灿烂的笑容。
科研成果需要实践来运用,更需要实践来改良。为了推广和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他曾开着小工具车载着工件与学生,连熬几天几夜从长沙到南京、到宝鸡再到北京,只为赶上样件的加工、测试和应用考核。“哪怕最终只能选上一件,自己的努力也是值得的。”车载仪默默记录着他一年时间里数千公里的奔波,载着需加工样件在不同的加工企业多次往返的4万余公里路程比地球一圈的长度还多。一次次的应用和测试,一次次的往返和奔波使刘楚明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样件不合格的原因,不断地完善了自己的理论。最终样件通过了各种测试考核并成功运用到国防事业当中。刘楚明成功转让了专利后,很多人前来祝贺。刘楚明心里清楚,18年几乎没有休过假期的自己做出的成果对自己来说确实不小,但对国家来说却远远不够。“这只是小成,未来还要做更多。”
长沙的寒风渐渐起了,伴着清晨的朝阳,刘楚明又如以往一样早早地来到了材料院的办公室。在他办公室的角落里,是一张小小的折叠床和一双拖鞋,它们无声地记录着刘楚明在办公室里无数个劳累却又坚持的日日夜夜。他用过往的艰辛和数年的努力铸就了性能极佳的一方镁合金,他的志向、热爱与责任一直支撑着他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上。
刘楚明:将爱国表现在科研上
他,是一个年逾半百却依旧兢兢业业的“年轻人”,也是一名朴实无华的优秀共产党员。从1984年12月入党至今已有33年,他从不在口头上高谈阔论,但他始终将党旗挂在心上,将爱国表现在科研上。他就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楚明教授。
平日里,他和两位年青老师挤在化学楼的一间办公室里,看不到“奢华”,有的只是一个陈列满专业书籍的书柜和一张堆满资料的办公桌,还有一张简易的折叠床和一双休息用的拖鞋。刘楚明常常把办公室当成科研一线的“行营”。
身国防,永不言弃
刘楚明一直致力于从事国防轻质材料的研究,他研究的高性能变形镁合金大型构件已经成功应用于我国航天和航空某型号装备上,虽然拥有理论作为支撑,但他这一路走来,在镁合金的研发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
由于镁合金构件在制备过程中,各向异性——金属沿着不同方向表现出不同的性能,严重影响镁合金在工程上的应用。如在航天领域,火箭的中间会有一个直径特别大的连接环,如果沿着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能差异很大,就得增加环的尺寸,环尺寸的增加也就意味着火箭整体质量要增重,这将会增加火箭发射成本和影响火箭整体性能。
为了突破镁合金制备过程中产生各向异性这一难题,刘楚明和他的研究团队全身心投入研究之中,常常在全国各大型加工企业之间来回穿梭。但实验结果总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实验中总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他从不言放弃,因为他的心里始终坚信: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自己从事的研究一定会成功!最终,他克服重重困难,突破瓶颈,研制的高性能变形镁合金大型构件满足了我国某重大型号的迫切需求。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生活中有许多的诱惑,有时名利会使一个人变得疯狂,不顾一切。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楚明却从不因名利诱惑而放弃原则。2014年1月,刘楚明研制的镁合金项目进行了鉴定。鉴定会之后,国外某著名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多次主动联系,希望与刘楚明合作,让刘楚明与之交流他所掌握的技术,并且提出了比较诱惑人的条件:一年给刘楚明提供13-15万美金的资助,但被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不论对方如何劝说,刘楚明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而刘楚明拒绝的理由很简单:他所研究的高性能变形镁合金材料用于我国国防领域,国家利益永远都高于一切。
刘楚明不仅对自己的要求如此,对自己的学生和孩子也一样。如今很多人出国学习,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不愿回国效力,但刘楚明的学生都能乖乖地回来。他经常用正能量去武装:我的学生和孩子学成回国,一个也不能少。这就是这位老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的赤子之情吧!
33年来,刘楚明一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我们传达着一名优秀党员标兵应有的品行:躬身力行,爱岗敬业,愿为自己的事业奉献终身。尽管从教已30年,但他初心不老,依旧朝气蓬勃,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奋斗不止,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