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银川市将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丁文江院士、孙宝德院长等为首的材料科学院士专家团队来银开展科研成果转化等交流活动,旨在通过深度对接互动,充分了解该市材料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情况,针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以及下一步产业方向,重点开展的项目等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并从专业角度与该市开展技术成果转化和项目对接工作,以推动该市产业升级发展。
来银院士专家及其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丁文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科委副主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现任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镁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共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委员会委员。是国内镁合金材料及加工方面的顶尖学者,多次担任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镁合金开发应用及产业化”专家。
研究方向:先进镁合金材料及加工方面,创建了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化研究和技术转移有机融合,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孙宝德,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
研究方向:围绕现代凝固理论这个中心,在高纯铝制品、合金纯净化与微细化以及大型铸件精密成型等领域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工作。
曾小勤,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上海市镁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能源材料研究室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
研究方向:在镁高温氧化机理、稀土镁合金强化理论、储氢镁合金和镁电池材料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开创了镁合金阻燃技术的新途径,揭示了合金化阻燃机理及高温抗氧化机制,确立了高强度稀土镁合金的合金化原则,发现了新的稀土过渡相,首次阐明了Mg-Gd-Y合金体系的四阶段时效析出序列,以及棱柱面上与基面垂直析出的片状过渡相阻碍基面位错滑移的重要强化机制。
彭立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于高性能镁合金强韧化设计及其电子显微学研究、镁合金高温氧化特性与防护、镁合金的多场协同热处理及其机理、镁合金的液态成型技术等方向研究。已承担或正在主持了二十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安全973专题、国家863、国际合作重点、军品配套、上海市科委等项目。
刘河洲,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在特种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膜材料和纳米催化材料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承担了国家大风机和专项工程新材料研制、863高技术计划等重要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在重大装备上获得应用。
王俊,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熔体处理、不锈钢铸件、高温合金等高性能材料,主持973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及上海市多项科研项目。
李铸国,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焊接与激光制造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激光加工材料科学、材料表面耐磨耐蚀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激光焊接、熔覆的组织性能调控研究方面具有较深造诣。
吕维洁,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钛基复合材料及稀有金属制备科学,组织、微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开发设计了简捷、低成本的工艺原位合成多元增强体混杂强化的钛基复合材料,并在上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特殊钢制造部合作制备了已知国内外最大的原位自生钛基复合材料铸锭(直径580毫米,重1500公斤),并成功热锻成棒材和板材。
赵震,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研究方向:精密塑性成形技术和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的智能设计与优化。主持或参加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国际科技合作等多项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