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大庆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方案》,同意大庆高新区启动并开展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工作,成为东北三省唯一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标志着大庆高新区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今年,哈尔滨铝镁合金新材料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实现了黑龙江省由科技部认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零”的突破,基地现有企业40余家,上半年基地内铝、镁合金材料相关工业总产值达60多亿元,该基地将引导和推动以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吸引并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增强哈尔滨市对海内外铝、镁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支持并促进基地内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齐齐哈尔重型机械装备、哈尔滨汽车制造、大庆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哈尔滨新媒体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科技特色产业基地,使黑龙江省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数量增加到11家。
哈尔滨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是黑龙江省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该项目对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我国由于缺乏高性能铝镁合金材料制造加工技术,制约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迫切问题,提高产业总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政府于2008年初在哈尔滨市全面启动了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在国家、省市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强力推进下,目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技术研发等项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09年5月科技部批准哈尔滨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为国家级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进一步确认了整个基地在国家新材料领域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为基地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铝、镁为代表的轻金属材料被作为重要的工业材料在国防及国民经济各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是全球消费量仅次于钢铁的金属材料。尤其是高端铝、镁合金新材料的大量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世界各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强化竞争优势,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不断取进展。
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对特殊性能高端铝、镁合金新材料需求最为迫切,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现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哈尔滨在铝、镁新材料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创新资源与产业基础,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哈尔滨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改变我国铝、镁合金材料技术含量偏低、先进技术应用程度不高的产业结构,从而加快自主研发,提高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与战略升级,极大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对铝、镁合金新材料的迫切需求。
哈尔滨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坐落在哈尔滨市平房区。基地已有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规划新区面积2.9平方公里,基地内现有企业40余家,其中骨干企业分别为中铝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基地铝、镁合金材料产业年工业总产值达65亿元。
哈尔滨在铝、镁合金材料产业方面,应该说发展最早,技术最优,领域最全,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和产业特色。哈尔滨长期作为我国飞机、汽车、发动机等高端产业的密集发达地区,哈尔滨铝、镁合金材料产业的配套系统、创新功能十分健全。哈尔滨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来实现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高端产品和关键技术发展的区域性产业布局。
黑龙江已将新材料产业作为全省重点战略产业优先发展,这对全省产业发展与战略升级意义重大。
该产业化基地将引导和推动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吸引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增强哈尔滨市对海内外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支持并促进基地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
建设哈尔滨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无疑将有利于优化东北及至全国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的科学布局,有利于新材料产业的区域协调与整体发展。
建设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基地有利于促进中俄及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材料领域国际合作。
由于铝、镁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特征差异,以及区域性的市场差异,为哈尔滨全方位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及资源配置中提供了机会。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在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重视并把握与俄罗斯等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互动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迅速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提高整体水平,发挥比较优势与协作效应,从而为建立更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环境提供良好时机,有助于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壮大。
(一)打造国家高端铝镁合金新材料制造基地
建设高端铝、镁合金新材料制造基地,顺应铝镁合金新材料发展趋势,通过技术平台支撑,形成完善的铝镁合金新材料自主创新发展体系,实现对我国高端铝镁新材料产业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强化高端铝镁合金新材料制造基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实现向下游和配套环节的延伸,从而带动区域产业链和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建设高端铝镁合金精密成型制造基地
锻造产业:研制生产航空传动和发动机镁铝机匣类承力件,改变目前依靠进口的局面;研制生产汽车铝、镁合金机匣、轮毂、连杆等锻件。通过引进设备与技术以及自主创新实现锻件的精密锻造。参与国际竞争,并为世界航空、汽车龙头企业进行产品配套。铸造产业:大型复杂铝镁合金砂型铸件精密成型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制与生产铝、镁合金缸体等铸件。通过引进设备与技术实现铸件的近净形铸造,提高工艺出品率。参与国际竞争,并拓展市场为世界航空、汽车龙头企业进行产品配套。
到2015年实现总产出规模60亿元以上。
重点解决关键技术:
(1)镁铝合金熔体处理关键技术:包括晶粒细化工艺规范、精炼除气工艺规范、气体保护及阻燃新技术。
(2)大型复杂薄壁件成型技术及质量控制:包括模具设计、薄壁件工业设计理论基础、薄壁件内管路与基体界面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缺陷形成机理及定量分析、典型缺陷控制措施。
(3)铸件成形过程可视化技术:数值模拟平台建设、铸件铸型物性测定、充型过程应力场及温度场建立、可视化验证及工艺改进。
(4)轻合金等温锻造关键技术:通过模拟研究锻件的充填成形规律及合理的模具设计,并进行预成形工艺方案的优化,确定锻造成形过程中模具受力及载荷分布规律,制定锻件的等温精密成形工艺及热处理工艺规范。
(5)复杂锻件精密塑性成形工艺优化 建立锻件材料的热塑性本构关系,基于数值模拟进行工艺参数优化和确定成形方案,揭示复杂锻件精确塑性成形的尺寸及形状变化规律,提出各种工艺缺陷(如充不满、裂纹、折叠和流线紊乱等防止原则。
重点产业化项目
(1)镁铝合金机匣锻造
(2)大型复杂精密镁合金铸造
(3)地面燃机用镁铝机匣精密铸造
(4)镁铝机匣精密加工
(5)汽车发动机机匣精密锻铸
主要依托单元:
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
——筹建镁合金材料塑性加工制造基地
突破镁合金材料塑性加工关键技术障碍。填补技术、产品空白,解决成材率低、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价格昂贵等难题。
实现镁合金板材及制品的大规模应用,解决国防军工及民用领域的急需。
通过筹建镁合金塑性加工制造基地,实现镁合金塑性加工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国内外取得技术领先优势,建立我国镁合金塑性加工自主知识产权产业。
到2015年,建设年产1000吨镁合金板材及带材生产线同时解决板材冲压技术难题,在中试生产线基础上拟投资1.2亿元,年产值1.6~2亿元。
重点解决关键性技术:
一次塑性加工技术、二次塑性加工技术
重大产业化项目:
(1)汽车工业项目
(2)电子工业项目
(3)航空航天及军工项目
(4)电力能源领域项目
主要依托单元:
哈尔滨工业大学、东轻公司
(二)铝镁合金新材料中试生产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试生产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哈尔滨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由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出资筹建,充分利用现有厂房、设备和实验仪器,风险和利益共担。省市政府予以扶持,列入部省会商工作内容,争取科技部支持。对于该平台项目,省市各类科技项目资金予以重点倾斜支持。
建设步骤:
(1)整合资源。新的创新平台将全面整合哈尔滨市现有围绕铝、镁合金产业的科技资源--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同时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机构高端技术来此平台研发并转化生产技术,打造哈尔滨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工程研究院。
(2)着眼产业化: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并重,促进高端技术的中试研究和生产转化;以企业为主体,形成一整套创新成果工程化机制;加强创新资源融合,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突出创新平台作用,缩短科技成果商业化周期。
(3)全方位服务:创立并完善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融资、政策、信息等5大创新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成果推广等服务,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咨询、政策咨询等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企业信贷、风险投资、社会化融资等服务,拓展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