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在全国镁业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有色处处长陈学森受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骆铁军副司长委托,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在讲话中对当前镁产业的进步给与了积极肯定,明确指出了行业存在问题,还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提出了工信部今后继续支持镁产业升级的主要举措。
陈处长表示,金属镁是目前实际应用的最轻的工程结构材料,是仅次于铝的第二大轻金属。我部一直十分重视镁产业发展,从规划、政策、标准、资金等方面加强对镁行业的发展的引导和支持。我部发布的《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均提出努力发展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并利用产业振兴技术改造和工业强基等专项资金对高性能镁合金产业化项目进行了支持。我部发布了镁行业准入条件,并开展了准入管理,目前已经通报35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产能已占全国的50%。
我国镁资源储量约占全球的22.5%,据世界第一位,凭借资源、能源优势,在镁业分会、镁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建立起镁矿山开采、冶炼、加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行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镁生产国、出口国、消费国,2013年原镁产量77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3%。镁产品出口量和消费量分别为41万吨和3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3.4%。
二是技术创新不断进步。镁冶炼的节能减排成效明显,通过采用清洁能源、蓄热式燃烧技术,以及余热利用,2013年吨镁平均综合能耗为4.5吨/标煤,比2011年下降10%。以镁合金板带、轮毂为代表的镁加工技术获得突破,深加工产品比例及附加值不断提高。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排名前10名的镁冶炼企业产量占全国的40%,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同时镁冶炼产能加快向能源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转移。2013年西部地区镁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比2011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镁产业发展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目前镁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50%左右,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下游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镁出口均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
二是合金关键技术有待突破。镁冶炼的连续化生产技术、高强和耐热镁合金制备技术、镁合金耐蚀性和表面防腐技术、镁材加工技术等制约镁大规模应用的瓶颈一直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
三是产品开发和市场应用拓展有待加强。我国金属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结构单一,研发力量薄弱,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不足。镁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差,镁产品推广应用宣传力度较小,社会对金属镁产品的综合性能、应用领域、优势、特点等缺乏了解,镁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我国经济已告别以投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两位数超高速发展阶段,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的新阶段,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规划产业结构的主战场,且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国的关键时期。在目前全国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和国内经济持续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加快镁行业技术进步,以技术创新、技术产业升级,积极扩大镁材消费,尽快实现产业规模化,是镁行业全体从业人员面临的共同任务。
今后一段时期工信部将着重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加强规划引导。在有色金属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中,我们将继续把镁精深加工产业和扩大镁应用作为支持重点,从发展目标、重点举措和政策保障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引导镁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继续加强行业准入和规范管理。在已经公布的35家镁企业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委托镁业分会组织专家对已公告的镁企业开展抽查,督促企业保证规范经营,并在条件适合的时候实现负面清单制,引导社会资源,支持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是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我部将在今后的产业振兴技术改造、强基工程和战略型新兴产业等专项资金方面继续加大对金属镁冶炼的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镁冶炼的清洁生产水平和精深加工能力。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国际先进镁加工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四是进一步扩大市场应用。我们将会同协会研究建立镁产品推广应用机制,加强上下游的沟通和协调,推动镁合金材料在汽车等相关领域的应用,推动交通运输轻量化。同时依托镁业分会举办镁产品推介会,加大宣传力度。
陈学森处长最后表示,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崛起对包括金属镁产业在内的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因此我们应顺应形势,抓住机遇,强化创新力度,努力实现我国金属镁产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本次会议以加快镁行业服务业发展,推动镁行业规模化应用,契合了新世纪镁产业发展方向和要求,为推动金属镁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利用好这个平台,深入交流、扩大合作,为促进我们金属镁产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