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散热片、车辆刹车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机械零件,无时无刻不在保障我们的出行安全。作为全球多家百强装备零部件生产商的中国合作伙伴,天津亚星金属压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亚星”),用它对机械零件产品严苛的“高要求”,打造出微米级高精密度机械装备产业链,完成营业收入“三级跳”。
自造设备 寻求市场空间拓展
作为一家中小企业,天津亚星主要生产铝合金、镁合金和锌合金压铸件产品,涉及汽车、火车、摩托车等领域精密零部件超400种,合作涵盖了通用汽车、日本电装等众多全球百强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今年7月,天津亚星与哈雷戴维森零部件生产商签约合作。今年下半年,风靡全球的哈雷摩托车内,将装有“亚星”品牌的散热器、隔热外壳等精密零部件。而届时,天津亚星的压铸年生产能力将达600万件,机械加工生产能力达300万件。
记者了解到,天津亚星创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然而到2000年左右,他们的设备依然还是国际市场上淘汰的二手设备,产品也是粗加工的机械“毛坯件”。“产品工艺太‘粗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利润低还缺乏竞争力。”天津亚星董事长邵如恩向记者表示,那时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刚刚起步,公司主要做出口生意,虽然出口量不小,但利润空间总是被外企压制着。
面对利润空间的不断萎缩,邵如恩决心让企业实现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型,生产附加值更高的精密配件。技术改造,成为首先要克服的难题。“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能力引进国际先进设备,于是我每天都拉着几个技术工程师自己研究适合我们的‘专机’。2003年左右,我们终于做出了适合亚星的‘专机’设备。也是那年,我们生产出了第一批深加工机械配件,毫米级的精密度让公司产品实现了质的飞跃。”邵如恩说,对于外国零部件合作伙伴而言,在中国购买到深加工的产品,相比购买毛坯件回国再深加工,仅运输防损等方面的成本就能降低三成。从此,天津亚星的市场空间不断延伸,曾经每年一两万个毛坯件的生产量开始演变成几十种几十万个的深加工配件,销售额也从几百万元上升到了2000万元。
技术再升级 合作伙伴不断扩展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时刻紧跟市场,做出市场需要的产品。”邵如恩向记者表示,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整车企业对于汽车零部件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曾经毫米级的精密度变为微米级,但产品价格却没有“跟上来”。因此,虽然企业开始向规模化阶段发展,但产品利润空间又一次出现萎缩。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我们只有通过再次改进技术水平、提高管理效率来实现。”邵如恩说,2006年初,公司作出了一个抉择:淘汰高能耗低产能设备,投资购进先进制造加工设备,实现产品高精密度再升级。正是这一次破釜沉舟的技术改造,让天津亚星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基础制造能力和品质保障能力再次提升。2006年6月,公司通过了德国莱茵技术认证有限公司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当时中国民营机械零件产业中第一个获得该国际认证的公司。
2008年以来,天津亚星的供应伙伴持续扩展:为美国雅士佳公司提供汽车水泵壳产品,为美国西屋公司生产火车制动系统零件,为日本电装公司提供配套汽车起动机、发电机端盖……去年,天津亚星的出口量突破200万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中国铸造行业千家重点骨干企业等称号,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