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镁锭经过深加工,在3C、航空、汽车等领域广为应用
金属镁深加工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
2012年全国镁业仍以冶炼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只占13.93%,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和重庆、山西等地。我省涉镁企业的主要产品是初级原生镁锭,大多数出口国外,去年仅生产了两万吨左右工艺粗略单一的镁合金产品。
陕西省工信厅副厅长王虹安说:“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必由之路。我们不能再以原镁产量全国第一自傲,而应把着眼点放在如何使行业摆脱只卖镁锭的初级层面,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及科研优势,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使金属镁行业成为我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
“下一步,我们的镁产业将进一步围绕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延伸,建立从原镁冶炼到合金化(镁合金锭、镁粒/粉)、深加工材料(铸件、压铸件、挤压材、锻件、管材、板带丝材等)、镁制品的完整的环保型镁产业集群,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镁谷’。”陕西省镁工业协会会长、陕西镁业集团董事长石磊说。
在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的过程中,我省金属镁行业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一,在全国原镁第一产地可以实现原镁的就地加工和转化;其二,陕西具有诸如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知名的材料学研究机构和强大的研发实力;其三,镁合金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府谷被列为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仅靠能源的产量增加和价格增长实现产业的发展很容易碰到“天花板”,注入更多的人的价值可以扩容利润空间。而对于陕西涉镁企业来说,延伸产业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技术的突破创新。
“镁产业技术突破包括产业前端和末端两部分,前端就是革新冶炼方法,使其实现机械化的清洁生产,同时增加产镁量,减少废气排放。末端就是在镁合金生产和应用领域下功夫。”陕西省决咨委咨询研究部部长王海燕说,“镁加工和深加工的技术投入大、工业化周期也比较长,因此也需要政府帮助企业投入基础性研究,降低企业风险的同时,实现成果共享。”
陕西的金属镁发展,拥有榆林神府地区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科研院所及高校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还有汽车、电子、飞机制造等镁产品应用市场。如何使资源、技术、市场强势结合,通过集群发展形成强大的产业发展合力,政府被认为需要对这个产业付出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打造世界“镁谷”
2012年年初,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的一篇《把府神地区打造成我省产值过千亿元的镁业基地》课题研究报告,被省委、省政府数位领导分别圈阅和批示。之后,陕西省和榆林市各配套一亿元资金扶持涉镁企业的技术革新。
研究报告阐释了对陕西镁产业的科学布局,即依托府神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打造榆林金属镁冶炼和镁合金压铸件基地;依托关中高端制造业发达优势,规划建设20万吨左右的镁合金深加工生产基地;依托西安科教和人才优势,推动企业与院校联合建立镁合金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确保在十年内,使我省这一优势特色产业超过千亿元规模。
我国2012年出台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将大力发展主要包括镁合金在内的新型金属材料,要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为发展方向,发展高性能镁合金等。金属镁及镁合金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轻质结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