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2011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全国百强县名单揭晓。府谷县由去年的第91位上升到第69位,前进22位,再度入围百强县,居全国百强县争先进位第一。这一喜人的成绩备受媒体关注,被誉为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中杀出的一匹最大的“黑马”,为府谷实现“十二五”强势开局提供了新的动力。府谷弯道加速,一路赶超,在富民强县的大道上,高歌猛进,已成为塞北高原一颗耀眼的明珠。
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陕晋蒙三省(区)交汇地带,全县总面积3229平方公里,辖15个镇,231个行政村,总人口23.8万。
近年来,该县坚持以党建统领全局,立足资源优势[2416.50 0.44%]和基础条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全县经济社会步入赶超跨越的快车道。“十一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14%,达到265.97亿元,是“十五”末的11.8倍;固定资产投资是“十五”期间的13.2倍;财政总收入是“十五”末的13.5倍,达到63.59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是“十五”末的13.4倍,达到1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十五”末的3.3倍,达到214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十五”末的4.5倍,达到7786元。县域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一、西部十强第6位、全国百强第69位,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先后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全省最佳投资环境县、全省生态建设先进县、全省医改工作先进县、全省扶贫工作先进县、省级平安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双拥模范县、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金融生态县、全国最具发展潜力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和中国产业百强县。
今年1月-8月份,全县预计完成GDP236亿元,增长53%(现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增长15.4%;财政总收入53.6亿元,增长26.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39亿元,增长38.9%。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跨越奋进的良好势头。
一、加强党的建设,引领科学发展
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府谷县提出了“抓五联,促五建,实施三统一”的党建工作思路,“五联”即组织联建、人才联动、党员联带、村企联姻、实事联办;“五建”即建设一支有高效执行力和创造力的干部队伍,建成一批功能齐全的党建活动阵地,创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党建活动载体,建立一套严格的基层党建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党建经费保障机制;“三统一”即统一工作部署、统一资源调配、统一考核评比。其中“五联”是措施,“五建”是基础,“三统一”是保障,通过建立“五联五建三统一”的党建工作格局,有机整合了党建资源,丰富和拓展了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形式和渠道,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党建新活力,凝聚了基层党员和党组织的战斗力,切实提高了基层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基层党员和党组织真正成为了新时期引领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和“坚强堡垒”。5年来,全县党组织总数增加了85个,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增加了44个,新发展党员2067名,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全县一类村党支部由2008年的5个增加到2010年的121个,二类村党支部由97个增加到156个,三类村党支部由148个减少到51个,四类村党支部由80个减少到2个,实现了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二、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跨越
近年来,府谷县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全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民企集团化”四大战略,县域经济步入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能化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从2006年开始,府谷县按照“大园区承载、大产业支撑、大项目推动、大集群发展”的思路,全方位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以“七区八园”为主体,形成了府谷煤电化载能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经省政府审批纳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大盘子。工业集中区内,高标准构架煤转电、煤化工、煤电载能产业链,发展高度关联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兰炭产业园内,新上18条60万吨以上综合利用生产线,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将全县132个乡镇煤矿整合为18个企业主体,引进先进采掘技术,规划建设一批百万吨级以上的现代化矿井。积极引进国内战略投资者,神华、华能、大唐、中煤、鲁能、陕煤、陕投等国有大企业先后登陆府谷,总投资逾千亿元的50多个重大项目组团列入全省项目计划,陆续落地开工。目前,清水川、庙沟门两大煤电一体化项目一期和郭家湾煤矸石电厂已建成投产,一大批资源开发和深度转化大型项目快速推进。在短期内将建成7个投资过百亿元的园区、4个产值过50亿元的产业、22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煤转电、煤化工、煤电载能并驾齐驱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初步形成。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成效
2007年初,针对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实际,开始实施“城市带动、工业促动、社会联动”的“三动”战略,推行“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赞助”的“四助”机制,全面启动“百机关单位帮百村、百工矿企业扶百村”的新农村建设“双百”帮扶工程,促成176个工矿企业结对帮扶165个村组。截至去年底,累计落实帮扶资金9.89亿元,实施项目868个,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农业产业开发等10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国务院扶贫办誉为独具特色的“府谷现象”并在全国推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规划建设四大农业园区、“五个万亩”高产示范基地和100个现代农业小区,已建成50个现代农业小区,80个新农村重点村。创新农业投入机制,县财政注资1亿元,组建农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用市场化方式扶持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县上每年安排20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以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为主的设施种植业和以生猪、羊子、蛋鸡为主的规模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已建成76个万元村、5个万元镇,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786元(工资性收入3293.4元,占42.3%;经营性收入3112元,占40%;财产性收入244.2元,占3.1%;转移性收入1136.4元,占14.6%)。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承载能力实现新提升
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思路,加快古城保护、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5年来,累计投入17.6亿元改造旧城,建成一批集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公园广场,建成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垃圾处理、堤防等市政基础工程,集中供热面积达131.6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户发展到1.6万户,城区绿化率达21%,城市功能和品位有了质的提升。累计投入18亿元,劈山造地,移沟填壑,开发建设县城新区,为山区县的城市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高标准规划建设新民、庙沟门、大昌汗等一批产业配套、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重点中心城镇。按照“撤并1/3的弱小村、培育发展1/3的中心村、重点抓建1/3的万元村”思路,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撤并了100个行政村,将全县行政村总数减少到231个,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小城镇为辐射、以工业园区为带动、以新农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6%。实施大交通战略,按照“四纵四横一环城”的公路发展规划,5年累计投入24.2亿元,建成一批县乡干线公路,全县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849公里,通村公路达到1300多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村村通达”的目标。着力提高交通承载能力,由县内民企出资建设的85公里地方一级公路、42公里地方煤炭铁路专用线已启动建设,3个煤炭集运站和2个物流园区即将开工,府谷4C级支线机场已完成选址。市县两级共同出资组建了水务公司,对全县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目前已形成每日86万立方的供水能力。
(四)推进民企集团化,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
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立县经济、富民经济,坚定不移地实施民营化战略。整合民营资本,由400多户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府谷煤业、镁业、煤化工、煤电冶化四大民企集团,新上110万吨捣固焦5万吨金属镁、30万吨冶金型焦、18条60万吨以上大兰炭等一批大型资源转化项目,民营企业走上了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引导民营企业联大联强,与中省市县国有企业合作建设2×300MW煤矸石电厂、100万吨电石及PVC、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3×80万吨兰炭综合利用等重大产业项目,开发古城井田,借力壮大自身实力,目前该县共有混合所有制企业10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资源配置,将总储量2.7亿吨的3个井田有偿转让给县内民企集团。发挥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担保公司和小额信贷公司作用,引进新的商业银行,拓宽融资渠道;政府每年设立2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办法,努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通过倾力扶持,该县民营经济布局上由分散向集中、产业上由单一向多元、经营上由个体向组团转变,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截至2010年底,全县民营经济总数发展到17133户,从业人员11.63万人,共有企业1016户,规模以上企业301户;民营经济实现总产值374.9亿元,实现增加值179.24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7.4%;上缴税费47.3亿元,对财政的贡献率达74%,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民营经济发展的“府谷模式”得到省上的肯定。
三、改善民计民生,推进协调发展
府谷县大力整治环境污染,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改善民计民生,取得了生态改善、社会和谐、民生进步的发展新成绩。
(一)强力治污减排,树立了生态文明新形象
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先后取缔关闭552户污染企业;累计投入10.64亿元,全县所有电石、铁合金、兰炭、水泥、发电企业按标准新上了环保设施,整治了厂区周边环境,有效改变了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涌现出恒源、京府、昊田等一批示范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加大生态建设力度,5年累计投入4亿多元,实施环县城、新农村、干线通道、厂矿企业、公园广场、民俗景点等六大绿化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林草覆盖率分别达到37.9%和53%。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先进,被环保部列为“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努力探索具有陕西环保新道路的试点县”。从2010年开始,该县确定每年筹集不少于1亿元的绿化资金,每年绿化面积不少于16万亩,争取用10年左右的大投入、大建设,使府谷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二)全力维护稳定,构筑了平安发展新格局
以建设“平安府谷”为抓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稳定、促和谐。全力保障政法机关经费和建设资金,2006年以来,先后投入1.2亿元,改善政法机关办公条件,提高装备水平。高标准构建治安防控体系,城区技防设施覆盖率达到89%,农村技防设施覆盖率达到90%;对全县所有基层法庭、司法所、派出所、警务室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先后招录协警、辅警313名、治安协管员197名,充实到基层一线,全县基层所(队)实有警力占公安机关总警力的86.6%。坚持“严打”不动摇,保持了命案零积案、发案率逐年下降的良好态势。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建立“5+4”信访联席会议工作制,由县委书记牵头,县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政法委书记、信访局长主管,公、检、法、司四长参与,重大信访问题,由信访联席会议全权决定处理,直接进入办理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实行联合接访制、信访听证制、信访救助制,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进京、赴省、去市上访数量逐年下降,2010年,该县信访案件办结率达到100%,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0%,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三)大力改善民生,营造了和谐发展新局面
发展经济是前提、是手段,改善民生才是目的和归宿。“十一五”以来,府谷的执政者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把构建和谐府谷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累计投入40.7亿元,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在点燃民生“双响炮”——率先推行12年、15年免费教育和创造“双补双管四结合”医改模式的同时,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使广大老百姓不仅实现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而且初步做到了老有所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进而形成一个从少年到老年、从城镇到农村、从生产到生活全覆盖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使全县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千方百计促就业。2007年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对青年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劳动技能;每年安排1000万元就业资金,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复转军人、“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就业难题。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专项投资累计达到17.6亿元,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享受率为100%。2008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肉蛋奶补贴工程;在全面兑现“两免一补”的基础上,2009年普及了12年免费教育,今年启动实行15年免费教育;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双高普九”经省上验收达标。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近3年全县医疗卫生投入占到财政总支出的11%,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34元,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加大参合、参保群众就医补偿力度,全县参合农民基金从每人150元提高到300元,乡镇卫生院住院费用报销95%,县级医院报销80%,门诊统筹增加到5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9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1.3%,干部职工予以应保尽保,初步形成了“双补双管四结合”的医改思路,受到中省肯定。
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近4万名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五保对象实行集中供养;启动城乡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2008年开始对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金,2010年10月1日起对城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同等标准养老金,实现城乡养老补贴全覆盖。今年8月1日起,该县再出惠民政策,城区师生乘坐公交车只需2角钱,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其他居民只出半费。
着力解决弱势群体住房问题。规划建设3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3万平方米廉租房,一期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6000平方米廉租房已经建成。今年开始,又启动建设210万平方米政府保障性住房项目,可提供26200套住房,容纳7.2万人居住,这一项目的实施将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基层干部职工住房困难。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民生事业。煤炭企业捐资12.8亿元,在府谷新区新建规模设施一流的府谷中学高中部、职教中心、第四小学、第四幼儿园和第二人民医院;民营企业捐资2.86亿元,财政注资1亿元,设立“教育基金”、“大病救助基金”和“慈善基金”,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救助水平,形成了独具府谷特色的民生事业和谐发展新局面。
世上无难事,山高我为峰。站在新起点上,府谷县委、县政府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加快推进的重大机遇,以再次入围“全国百强”行列为新的动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谱写着更加壮丽的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