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球磨过程中
镁的氧化,球磨时通常需要Ar气保护。近几年,氢气氛下的反应球磨技术取得了大的发展。反应球磨产物一般具有吸放氢条件相对其它方法更为柔和、不需活化和吸放氢速率快的特点。从反应机理角度分析:吸放氢时,金属或金属氢化物需要经过成核和长大的过程。在Ar气下球磨的产物,通常需要在第一次吸放氢操作时,完成这一步骤,而且还要避免被氧化。对反应球磨产物而言,在球磨过程中,由于样品体系自由能升高,成核势垒容易克服,成核、长大的过程可先期完成。所以实际吸放氢时。只需进行速度较快的氢扩散过程。而且,金属氢化物层本身对氧化反应有一定的抵抗作用,这使得吸放氢操作条件更为宽松。J—L.Bobet和P.Tessier分别研究了不同气氛条件球磨
镁基材料的情况, 他们的研究表明:氢气的量会影响最终产物的组成成分。当氧气充足时,球磨生成
镁及
镁基合金的完全氢化物。吸放氢时,即使暴露在大气中一段时间,也会因为氢化物层的保护而不需活化;当氢气量不足时,Mg和Ni球磨的产物是Mg2NiH4和Mg2NiH0.3的混合物;而在Ar气下球磨的产物,第一次吸氢一般不会达到最大容量。如果经过大气暴露,则在吸氢前需要活化。
2 纳米及非晶态改性
B.Vigeholm 和C.Stander曾证明:当氢化物层厚度超过3O~50um后,氢化反应由于氢扩散及金属氢化成核困难而停止。或者说,只有当金属颗粒直径在6O~100um之间时,才有可能被完全氢化。纳米及非晶态材料具有优异的低温吸放氢性质,原因在于这一类材料有较多的缺陷和晶界。纳米材料的表面或界面往往是晶格严重畸变的非晶态结构,这种结构为氢的扩散提供了通道,使得氢原子很容易透过,扩散变得容易。另外,纳米材料比表面积较大,氢原子扩散容易,金属氢化物的成核区域不必局限在材料的表面。再有纳米材料体积小,氢向晶体中心扩散所需的距离减小,扩散时,阻碍扩散的金属氢化物层薄。
当颗粒直径在5O~100um之间时,只有在673K、退火后的Mg才可以吸氢(<2% );当Mg颗粒的直径在2O~30um 之间时,吸氢速度最快,不必活化即可吸氢573K,100min,6%对Mg及Mg基材料添加金属或化合物所形成的纳米储氢材料,可进一步改善材料的吸放氢性能。
非晶储氢材料可以通过急冷或球磨的方法制备。采用球磨法制备时, 成本低,材料组成范围大。S.Orimo在研究用球磨法制备Mg-r(atom fraction/%)Ni( x=33,38,43,50)时发现:随着Ni含量的增加,非晶成分增加,放氢温度降低。x=50时,可以形成完全非晶态的MgNi合金,放氢温度为373K。他根据样品的晶态组成,将样品分成三个区域:完全晶态区、完全非晶区及两者之间区。然后通过各个区域的体积分数和最大储氢量,分别估算了所制备样品的最大储氢能力,并与试验进行了对比。S.J.Ji等人通过球磨得到Ni为30%~70%(atom fraction)的MgNi非晶态材料,他们认为非晶化反应依赖反应物的物料组成。可用下面的反应式简单表示。
对于富
镁组成:
Mg(c)+Ni(c)一Mg2Ni(c)一Mg(1-x)Nix(a)(30%<x<43%)
对于富镍组成:
Mg(c)+ Ni(c)一Mg(1-x)Nix(a)(50%<x< 70%)式中,下脚标分别表示晶态(c)和非晶态(a)。
Tony Spassor 等人对经急冷制备的MgNiY及MgNiMm(Mm代表富镧铈混合稀土) 的研究表明:所制备的样品是大量2~3nm的Mg2Ni(Y)相沉浸在非晶态物质中。该类材料在循环吸放氢操作时,非晶态物质要晶化为纳米物质。但是比较晶化前后的吸放氢性能表明:尽管晶化后开始吸氢速度有所减缓,但延长吸氢时间后,仍能达到未晶化前的最大吸氢量。
一般认为:纳米及非晶物质的热稳定性差,在储氢循环操作时,会有晶核的生长。对纳米储氢材料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对纳米MgH2进行多次吸放氢循环操作后(>20次),样品既没有晶粒生长,也没有粉化。在673~723K时观测到Mg的重结晶现象,却没有发现Mg晶生长。MgH2+5%V(atom fraction)化合物的吸放氢循环结果表明:200O次循环后,化合物晶格常数保持不变、晶粒尺寸变大、内应力减小、没有粉化现象。样品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在循环前后没有明显变化。
2/2 首页 上一页 1 2